谶纬叙事研究 TXT 电子书

作者: 张泽兵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谶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形态之一,汉儒借助事件的叙述建构其文化秩序,经纬纵横,谶纬相杂。从叙事的角度看,“谶”是重在将不同时间所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叙述,使过去发生的事件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之间形成一种神秘的逻辑联系。“纬”则是侧重从叙事空间上铺陈展开,使得预测性言辞系统化、结构化。经纬纵横交错,事件编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事件的产生也因此形成固定的话语机制,由此成为中国叙事传统中独具特色的谶纬式叙事。《谶纬叙事研究》以谶纬对叙事要素的培育为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其中包括虚构能力的增长、可能世界的建构、意义的编织、结构与故事的转换生成和人物的符号化等方面。
张泽兵专著的《谶纬叙事研究》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书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意义,描述相关研究成果,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做出说明。
第二章,考察谶纬的文本形态。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光武帝刘秀所颁布的图谶八十一篇为定型的谶纬,也是后世学者辑佚试图恢复的文本,可惜我们已经无法窥其全貌。它散落在史传、经传、注疏、诗文选集、类书等典籍文献之中。在流传的过程中,纬中有伪。谶纬的流传文本在道教、古代社会政治预言以及古代天文星象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谶纬采用候、图、符、箓等丰富多样的非常规叙事媒介,还不断地神化叙事媒介,以期增强叙事的权威。从谶纬文本的语言特性来看,谶纬之文的叙事信息呈现片断化的特征,是“可写的文本”。
第三章,从谶纬的发展历史中去考察“虚构的权威”。“从虚构的权威到虚构的经典”是谶纬所走过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谶纬曾经借助虚构的权威获得极大的发展,谶纬的政治功能和神学功能都得到彰显。多虚妄之词的谶纬在这一阶段不以审美为目的,而是攀附在权力的宝座上,享受国策的荣耀。在统治者的推动下,谶纬走上了经典化道路。“儒者争学图纬”,在知识阶层的参与下,谶纬吸收先秦以来的各种虚构因子,包括神话、历史传说、阴阳五行、灾难、祥瑞、符命、图菉等内容。这既汇聚了先秦以来的各种虚构故事和想象世界,承传了原始想象力,也开拓出谶纬的可能世界。
第四章,探讨谶纬的可能世界。谶纬在本质上是虚构的,它的虚构性不仅表现在其中的大量故事中,也表现在它的各种占筮、卦气、星象、历律方面。这些知识看似是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实质是对世界的想象性表达,继承了人类早期的诗性智慧。谶纬的虚构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渺无边际的可能世界。它拥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规律和解释世界的“可能”的标准,为我们解释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再局限于一个历史的真实世界。谶纬书目的标题就展示出一个神秘荒诞、幽微莫测的世界,似乎可以让人窥破天机。谶纬的可能世界规模庞大,时空神秘,基本遵循天人感应的逻辑。它虽因资料的残缺而零散无序,却能把我们带人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世界中。
第五章,从意义编织的角度考察谶纬。谶纬的叙事者用敏锐的目光观察世界,他们生活在一个变动不居的历史中,日月星辰、珍禽异兽包裹着他们的生活。这些事物进入到谶纬之中,成为保存在谶纬文化中的生态记忆。他们以感应的目光去接收“天”发送出来的各种信息符号,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经过他们目光的过滤,剩下的只是各种具有警示功能的符号。抽取事物的符号意义是谶纬意义编织的第一步,接着他们从修辞性的角度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语言上的修辞包装。色彩、方位或者其他各种属性的归类是他们进行修辞的手段。色彩已经不是自然的色彩,方位也不再是地理上的方位,自然的物象属性贴上了各种文化的标识。意义编织的第三步是进行结构性构造。谶纬主要回答西汉以来的最为基本的问题:天人关系。这构成了谶纬叙事的深层文化结构,它以各种方式转变成五德终始说、三统论、符命论、灾异说、祥瑞说、占候说等文化表层结构,最终表现在形形色色的故事之中。这种转换结构为故事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成机制。谶纬文本因此有了无限的改写可能性,这也同时培育起读者的叙事心理期待和叙事思维指向。
第六章,考察谶纬的人物符号。谶纬中的人物是沟通天人关系的重要环节,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接触警示符号的人。因此,他们最常见的行动就是接收、传达符号信息,任何人物的出现都带来各种信息。因此,谶纬中出现了大量的符命、异表和感生故事。纬书中的孔子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是帝王,却按照帝王的标准来塑造。谶纬的叙事者一大部分是儒生,他们需要孔子成为一个“素王”。于是诸多人物塑造的方法都集中在孔子身上,纬书中关于孔子感生、异表、符命的叙述也就特别多。从谶纬文本来看,这种塑造法为谶纬开拓出“箭垛式人物”叙事的传统。将谶纬塑造的人物放在史传、经传的叙事家族中看,谶纬塑造出来的人物是另一种“可能的人物”。
第七章,探讨谶纬对后世叙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谶纬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在东汉盛行,后虽经打击而风光不再,但它却对后世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还发展成为一种叙事机制、一种叙事思维、一种叙事心理或是一种叙事价值取向。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历史叙事的深刻影响。谶纬充当历史价值的评判坐标,渗透在历史叙事体例、事件编排和历史叙事话语的编织之中。二是对文学性叙事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叙事理论方面的,也有叙事实践方面的。特别是对于小说,谶纬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和小说地位的变迁中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谶纬与诗歌的结合产生了具有特色的叙事形式——诗谶。另外,谶纬将文学性叙事的因子植入到经学文本之中,为经学保留了文学想象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文学性叙事渗透到中国的文化根基之中。三是对于日常生活叙事的广泛影响。简易的故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它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便利。日常生活叙事中的谶纬作为一种叙事心理期待在文化习俗、禁忌、生活故事中都表现了出来。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以刊登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语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宗旨。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以刊登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语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
64 Likes
《释名》声训是民俗声训,其中有一些与科学的词源相合,这是学者在传世文献的背景下已经证明了的。而出土材料由于可以提供大量先秦两汉的具有明确时代层次的文字形体及使用词例,其在《释名》声训研究方面有着传世典籍所不具有的价值。本书在对《释名》版本进行选择并校勘的基础上,将其中明言"X,X也"的声训置于先秦两汉出...
171 Likes
《〈日书〉图像研究》的主体是《日书》中以干支为坐标的式图,及各种以线条、符号、图画组成的图像,将这些材料从众多的出土文献中检择出来,归纳在一起使之成为独立的子题,并按照时代加以排列,考察发展演变的脉络。通过本论著的研究,可以极大丰富人们对于《日书》各种图像内涵与源流的认识,同时建立系统的研究,在战国...
76 Likes
本书是英语世界中的罗马法学术名著,着重阐述学习和研究罗马古典法必须具备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罗马宪制、罗马刑法、刑事诉讼法、罗马行政法以及早期罗马私法。这些内容是学习和研究罗马古典私法不可或缺的知识前提,对于梳理罗马法上重要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大价值。本书汉语译本的出版,有助于弥补中...
152 Likes
《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在积极吸收怀斯曼、小川绅介等纪录电影大师和世界纪录电影美学营养的基础上,创作出渐趋个人化、风格化的作品,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美学旨趣。《生活而已:2000年后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研究》力图向读者展示一个立体而有触感的创作...
108 Likes
《中国书法经纬论丛:海外书迹研究》系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等单位合作举办的、关于我国流散海外书法墨迹的学术研讨会和大型展览会的成果结集。作者傅申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耶鲁大学副教授等职。《海外书迹研究》初版为英文,1987年由苏州博物馆的葛鸿桢先生...
86 Likes
《唐研究(第18卷)》以唐代及相关时代的研究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美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其特色是论文之外,发表新史料、书评和学术信息。...
124 Likes
法律实证研究方法(第2版)主要讨论如何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全书沿着研究方法(样本观察、关系分析、假设检验)与研究对象(立法问题、违法问题、司法问题)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形成"九宫格"内容进阶体系。读者可以从任意"一格"进入,展开法律实证研究。...
78 Likes
《电影研究导论》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导读课本,自1996年初版以来,深受海外高校推崇。书中各领域专家对电影研究的理论重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与检视,从最经典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到曾掀起思想怒潮的女性主义电影和酷儿理论;从好莱坞大片垄断全球的成功之道,到各民族电影为争取立足之地的奋力挣扎。全书各章节皆配以丰富...
79 Likes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不仅对秦和西汉的印章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还收录了秦西汉时期几千枚印谱,是目前为止收集资料最为完备的,为后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成果曾经高明、李学勤、裘锡圭、林甘泉等专家学者评审鉴定,被认为是作风严谨、最见...
143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