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PPT 电子书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甫一面世,该书就以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由此开创“历史大散文”一代文风,令世人重拾中华文化价值。他的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历史文化长河,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文化价值。书中多篇文章后入选中学教材。但由于此书的重大影响,在为余秋雨先生带来无数光环和拥趸的同时,也带来了数之不尽的麻烦和盗版。誉满天下,“谤”亦随身。余秋雨先生在身心俱疲之下,决定亲自修订、重编此书。
新版《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30年历史文化散文修订自选集,新增文章18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新版内容与旧版相比,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对新老读者都是一场全新的阅读体验和人文享受。堪称余秋雨30年来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完美结晶。
《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讲述受过旧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有种种异于新派人物的回应方式,包括与现代截然迥异的价值观和看法。以往我们把焦点集中在新派人物身上,模糊或忽略了旧派人物。《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重构“清遗民”们如何透过他们坚守的“文化理想”,衡量和评判现实...
177 Likes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得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
135 Likes
《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批儒思潮是近百年学术界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从戊戌以降儒教自身新生转进的历史视角观察新文化反孔批儒思潮的兴起与展开,基于全新的材料及问题意识,重建了儒教传统的转...
128 Likes
《商君书》也称《商子》,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现存二十四篇。其文体多样,辩论有力;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诸多重大问题,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44 Likes
《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
144 Likes
《小学生课外知识早知道:历史文化早知道》内容简介:课外知识的积累,就像是树根不断地吸收地下的养料。当你有了足够多的课外知识后,你便禁得起风吹雨淋,有实力对老师的提问给出满意的答案,有底气在同学中侃侃而谈,有条件在亲朋好友中做个“高参”,有资本在网络交流时作出有分量的发言。...
143 Likes
《伊索尔德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主要收录了阿拉伯之夜与天国玉人、炼丹与巫术、爱情魔法、绞架精灵与情爱牢笼、禁忌之血、媚药菲特、从家常药到医疗保险、第四章非洲梦幻、俾格米人的手指、爱神埃苏丽和壮阳木、充斥药品的新大陆、从詹姆斯敦到卡斯卡拉等内容。...
152 Likes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民乐之美》是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之一,从中国民间乐器的前世今生写起,用强大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美丽到迷离的迷人境界——每一个都是活的,每一个都有故事,每一个都有灵魂,使人不知不觉就爱上了那些牵制住我们灵魂的灵魂:那些乐器,以及它们带给我们的音乐。...
134 Likes
《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内容简介:精神分析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知识运动和社会运动之一。《灵魂的秘密:精神分析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对精神分析的起源、发展及其蕴含作了透彻的描述和分析,同时首次将精神分析置于历史背景之中,探讨其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可谓精神分析史的拓荒之作。...
188 Likes
基督教与儒家之对话的理论探讨已有所建树,但实际步骤尚待加强,本书及《论语》《圣经》对读活动即是这一工程的重要尝试。作者沉潜于《论语》与《圣经》的妙语金句之中,对东西方的这两大经典做了独特的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本书提供了经典阅读的新形式,也提供了耶儒对话的新文本...
138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