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丛书:朝歌集 CHM 电子书

作者: 张晖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编后记
《朝歌集》是张晖生前计划出版的学术散文集。本书选文原则以张晖本人编定的篇目为基础,根据文稿的完成情况有所增减,除仅有存目而未动笔的文章未编入,短评五则、辑录文献等纳入第四辑的附录外,其余都作为正文收入,未完成的文章以“残稿”注明。本书增补的文章主要以张晖 1999—2002年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和 2006年定居北京到 2013年去世前夕两个时段所发表的学术散文为主,文章发表时凡署名“张晖”的,不再说明;凡使用笔名的,在每篇文末加以注明。
《朝歌集》记录了张晖在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台湾、北京等地的阅读旅程,也是他走出象牙塔,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中砥砺奋进的精神写照。本书的第一辑收录的《忠孝观念与革命困境》一文是张晖唯一的讨论小说的论文。也许读者会认为这篇论文与他的研究领域无甚瓜葛,但对张晖来说,这篇文章所面对的问题几乎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文中对于哪吒革命冲动和忠孝困境的分析始于 2002年离开南京大学前夕他与我的多次有关个人与群体、学术与现实之关系的讨论,而真正成文则是在 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研习高新勇先生文学理论课程时的收获,并凭借此文得到 Wong Wai-chong Essay Prize的表彰。 2006年,他进入社科院文学所后的第一次演讲也以此文为题,后经过多次修改于 2008年在《复旦大学学报》正式发表。可以说,这篇论文有关“革命”合法性的讨论包含了张晖学术思想的多个重要的元命题;特别是他对于哪吒传说的分析在今日看来竟成为他本人命运的隐喻。
本书的第二辑收录了张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做的编辑工作报告、学术演讲以及创立青年学术论坛的设想。这组文章明确回答了他一生中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价值和路径的持续思考,蕴藏了他对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和强烈的革新冲动。
本书的第三辑所辑录的龙榆生所藏书信为新近整理出的龙榆生资料中的重要信函。张晖原计划抽取龙榆生与陈三立、陈寅恪、俞平伯、夏承焘、钱锺书等五人的来往书信刻画易代之际鸿儒们的心路历程。但遗憾的是,他仅完成了陈三立、陈寅恪两篇,有关俞平伯的书信仅为残稿,令人惋惜。至于夏承焘和钱锺书的部分只能期待来日其他同好继续研读。
本书的第四辑以张晖所撰写的书评为主。张晖始终以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来撰写此类小文。这些小文一方面表达了他为推动明清诗文研究而设想种种可行性方案的持久努力,另一方面更记录了他读书过程中转益多师的思想撞击,留下他试图打通海峡两岸及香港学术脉络,沟通理论、文献与文本,义理、考据与辞章之关系的治学踪迹。
本书的第五辑为张晖 2000年前后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时所写的学术散文,这组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浸润其中的东南学术的文学传统的强烈认同,有助于我们发现张晖学术使命感和治学方法的来源。
本书的第六辑为张晖所写的古典文学的普及文字。这些文章文笔通俗,叙述晓畅,不乏真知灼见,表达了他希望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能为更多普通读者所了解、接受的愿望。有关崇明女诗人施淑仪的介绍不仅是他本人整理乡邦文献的贡献,也可看作他对施蛰存先生桑梓情深的效仿与致敬。
全书最后的附录,收入了维舟的悼文《平生风义兼师友》。维舟( 1977—),上海崇明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系,作家、书评人。他和张晖在崇明中学读高中时相识,由于酷爱文史,并长于写作,二人遂成知己挚友。自少年时代起,他与张晖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并保留了与张晖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完整的书信手稿,故此文能最准确、完整地帮助读者了解张晖青少年时代成长环境、立志于学的过程,并照见其人品、心性与志趣。
张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学术生涯却开始得比常人要早很多。在长期艰苦而孤独的开拓中,他形成了其特有的开阔、博洽、清晰、严密的学术风格,并逐渐发现了“易代之际士人与时代之关系”、“知识分子的个人担当”与“知识生产的现实意义”、“现代学术之建立与中国传统资源的关系”等学术与人生的元命题。终其一生,张晖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探讨这些问题。最终,他燃尽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的学术理想。
在这一人文式微的时代,张晖是闪电、是流星、是大光芒。在我们为他伤心惋惜之际,张晖却以近乎神话的方式,让每一个为他落泪的人都感受到“文学”那动人心魄的巨大力量。
张霖谨识2013年 4月 30日于京西雁度庐
 
随着贸易体系的日益全球化,海洋的重要性在21世纪尤其明显。海军则成为保护世界贸易、有时是开拓世界贸易的手段。在当前的条件下,海军同其他形式的海事权力一样,需要顺应全球化,以便在陆上实现权力应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便于扩大海军的利益、活动与责任。作者考察了海洋在21世纪所具有的政治和军事重要性,是目前关于海权...
182 Likes
本书主要关注了权力在印度的分配方式,认为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即在没有完全排除边缘阶层的情况下,社会中强势集团的利益得到了满足。书中讨论了民主制度的巩固,也论及了推动或阻碍民主发展的力量,从而全面揭示了印度在探索民主政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功。...
146 Likes
《趣味高于一切》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的随笔集,作者在本书中谈现代学术的规范,谈学术批评的正确态度,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的学风,谈学者之间交往和思想的比较,谈自由主义思想在20世纪中国的影响;谈自己对好书奇文的欣赏,谈自己嗜书成癖的学生……在书中,作者怀着真正的“同情”,带...
186 Likes
本书运用理性行动理论,通过对组织认同的形成机制的分析,为读者理解集体行动和组织冲突现象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讨论了组织的权力类型,着重分析了组织冲突的内在机制,对组织冲突的经验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反思了社群主义的道德论证途径。...
148 Likes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著名学者王学泰先生自传散文。作者在书中从儿时北京民俗、中学生活、被打成反动学生,写到文革中因“推背图”事件而入狱等坎坷经历。文章包括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社会、人生与世界的深刻观察。全书文笔从容,旁征博引,感情淳厚,且不失诙谐幽默。尤其是回忆特殊年代中的不堪往...
61 Likes
《启蒙的进化》收入邓晓芒教授近年来有关启蒙话题的一系列文章,其主旨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在目前形势下酝酿新的一轮启蒙思潮,内容涉及对20世纪启蒙的理论反思,以及教育和女性、传统与现实、追思与回忆、书与人,以及作者为《南风窗》杂志所开专栏的全部专栏文章。每篇一千多字,讲一个当下发生的现实问题。相对集中的...
132 Likes
广受公众爱戴和下属尊敬的威廉·F·哈尔西上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事领导人中的风云人物之一。无畏斗士的名声和硬汉的形象为他赢得了“蛮牛”的绰号。然而他同时还以对下属真诚的关爱和激发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激情而闻名。从最初对堆积而来的各方赞扬的拒绝,到最后开始对包围着他的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说信以为真...
84 Likes
《读点石油财经丛书:陆权论》在其出版后半个世纪中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的通行理论直到今天,多数西方战略家还是按照麦金德的描述来观察世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东欧的争夺这一事实中,就不难找到《读点石油财经丛书:陆权论》作者麦金德地缘政治思想的痕迹。...
186 Likes
《示众》一书精选了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优秀的十余篇文章,主要包括《漫说“鲁迅五四”》《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撄人心”的文学》《这本书竟是如此沉重》《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示众》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注青年人成长,关注国家命运的人文情怀。...
96 Likes
《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空权论》实际上包含了五个独立的作品:1921年《空权论》第一版,1927年《空权论补充》,1928年的专著《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1929年的辩论文章《综述》,1930年的研究论文《19××年的战争》。翻开此书,我们可以静静地欣赏20世纪20年代空战史大戏的上演,我们可以根据后来的事实检验我们的理解,看看杜...
176 Li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