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丛书:朝歌集 MOBI 电子书

作者: 张晖
格式: PDF EPUB MOBI TXT CHM WORD PPT
图书简介: 编后记
《朝歌集》是张晖生前计划出版的学术散文集。本书选文原则以张晖本人编定的篇目为基础,根据文稿的完成情况有所增减,除仅有存目而未动笔的文章未编入,短评五则、辑录文献等纳入第四辑的附录外,其余都作为正文收入,未完成的文章以“残稿”注明。本书增补的文章主要以张晖 1999—2002年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和 2006年定居北京到 2013年去世前夕两个时段所发表的学术散文为主,文章发表时凡署名“张晖”的,不再说明;凡使用笔名的,在每篇文末加以注明。
《朝歌集》记录了张晖在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台湾、北京等地的阅读旅程,也是他走出象牙塔,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中砥砺奋进的精神写照。本书的第一辑收录的《忠孝观念与革命困境》一文是张晖唯一的讨论小说的论文。也许读者会认为这篇论文与他的研究领域无甚瓜葛,但对张晖来说,这篇文章所面对的问题几乎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文中对于哪吒革命冲动和忠孝困境的分析始于 2002年离开南京大学前夕他与我的多次有关个人与群体、学术与现实之关系的讨论,而真正成文则是在 2004年香港科技大学研习高新勇先生文学理论课程时的收获,并凭借此文得到 Wong Wai-chong Essay Prize的表彰。 2006年,他进入社科院文学所后的第一次演讲也以此文为题,后经过多次修改于 2008年在《复旦大学学报》正式发表。可以说,这篇论文有关“革命”合法性的讨论包含了张晖学术思想的多个重要的元命题;特别是他对于哪吒传说的分析在今日看来竟成为他本人命运的隐喻。
本书的第二辑收录了张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做的编辑工作报告、学术演讲以及创立青年学术论坛的设想。这组文章明确回答了他一生中对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价值和路径的持续思考,蕴藏了他对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和强烈的革新冲动。
本书的第三辑所辑录的龙榆生所藏书信为新近整理出的龙榆生资料中的重要信函。张晖原计划抽取龙榆生与陈三立、陈寅恪、俞平伯、夏承焘、钱锺书等五人的来往书信刻画易代之际鸿儒们的心路历程。但遗憾的是,他仅完成了陈三立、陈寅恪两篇,有关俞平伯的书信仅为残稿,令人惋惜。至于夏承焘和钱锺书的部分只能期待来日其他同好继续研读。
本书的第四辑以张晖所撰写的书评为主。张晖始终以严谨的治学研究态度来撰写此类小文。这些小文一方面表达了他为推动明清诗文研究而设想种种可行性方案的持久努力,另一方面更记录了他读书过程中转益多师的思想撞击,留下他试图打通海峡两岸及香港学术脉络,沟通理论、文献与文本,义理、考据与辞章之关系的治学踪迹。
本书的第五辑为张晖 2000年前后在南京大学攻读硕士时所写的学术散文,这组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浸润其中的东南学术的文学传统的强烈认同,有助于我们发现张晖学术使命感和治学方法的来源。
本书的第六辑为张晖所写的古典文学的普及文字。这些文章文笔通俗,叙述晓畅,不乏真知灼见,表达了他希望古典文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能为更多普通读者所了解、接受的愿望。有关崇明女诗人施淑仪的介绍不仅是他本人整理乡邦文献的贡献,也可看作他对施蛰存先生桑梓情深的效仿与致敬。
全书最后的附录,收入了维舟的悼文《平生风义兼师友》。维舟( 1977—),上海崇明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系,作家、书评人。他和张晖在崇明中学读高中时相识,由于酷爱文史,并长于写作,二人遂成知己挚友。自少年时代起,他与张晖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并保留了与张晖从高中到大学阶段完整的书信手稿,故此文能最准确、完整地帮助读者了解张晖青少年时代成长环境、立志于学的过程,并照见其人品、心性与志趣。
张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学术生涯却开始得比常人要早很多。在长期艰苦而孤独的开拓中,他形成了其特有的开阔、博洽、清晰、严密的学术风格,并逐渐发现了“易代之际士人与时代之关系”、“知识分子的个人担当”与“知识生产的现实意义”、“现代学术之建立与中国传统资源的关系”等学术与人生的元命题。终其一生,张晖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探讨这些问题。最终,他燃尽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他的学术理想。
在这一人文式微的时代,张晖是闪电、是流星、是大光芒。在我们为他伤心惋惜之际,张晖却以近乎神话的方式,让每一个为他落泪的人都感受到“文学”那动人心魄的巨大力量。
张霖谨识2013年 4月 30日于京西雁度庐
 
《金麦田少儿国际获奖丛书:同学都说我丑》内容简介:泰西有一双老鼠眼、一个超大的鼻子和短得几乎看不见的下巴。乍看之下,就像一只“食蚁兽”,这让泰西常常被同学们取笑。泰西很想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是当大家叫她一起捉弄讲课喷口水的菲雪儿老师时,她犹豫了,她不想伤害自己喜欢的菲雪儿老师。泰西决定什么也不做,却无...
141 Likes
在“为国而战”的口号声中出征的“我”,被敌人的炮弹打死,但“我”的心却开始听到妈妈的悲哀、弟弟的怒吼声,看到熊熊燃烧的仇恨之火。画家以充满毅力的语言和扣人心弦的抽象画向读者真诚呼吁不要打仗,爱惜和平。 20世纪曾是战争的世纪,进入21世纪,大家期待这是一个和平的新世纪。然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了,童书作家、...
97 Likes
《新京报十周年丛书:风华(人物卷)》内容简介: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的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想的解释。致力于创办一份承载新闻人理想,一份以责任为灵魂,一份致力于记录...
80 Likes
漆勇编著的《成为被需要的人》是一本为中国年轻人量身定做的职业化技能培养指南。本书的作者漆勇先生,是一位在大学生职业化教育领域奋战了八年多的梦想家和实干家,书中所有观点和案例,均来自他和他的同事们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成为被需要的人》的面世,是广大大学生的福音,不能说它包治百病,至少可以让...
147 Likes
《记忆》:最初的记忆和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构成了作家陈忠实的散文世界。哪怕仅仅是对一条河的气息和蜿蜒的回忆,也足可以支撑起岁月的温情和悸动。从1995年6月28日在雍村写下的《汽笛、布鞋、红腰带》一直到2011年11月2日写出的《一个人的邮政代办点》,陈忠实在这16年间写下的重要的散文都辑入了本书中。生命形态如此自...
173 Likes
《青少年探索发现系列丛书:中国历史悬疑之谜》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就像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宝库,洋洋洒洒地记录了炎黄子孙书写历史的伟大进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更是所有中国人坚定的人文信仰。《青少年探索发现系列丛书:中国历史悬疑之谜》选编了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极具争...
114 Likes
《新京报十周年丛书:探底(探查特稿卷)(上卷)》中挑选的特稿报道曾被广泛关注,也体现了适度的影响力:其中有官员被报道后锒铛入狱,有良民在报道后逃出生天,一些违法拆迁叫停,一些“神医”光环黯淡。这些稿件大都涉及到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不寻常的命运。这也是特稿体裁的显著特征:展现命运。在《新京报十周年丛书:探底(...
198 Likes
《生活智库丛书•猫咪心事1:猫咪行为问答》内容简介:过分讲究的猫咪?猫咪是可爱而有趣的。他们是完美的小小暖腿宝和专注的倾听者。他们也可能很顽固、爱挑剔,还让人恼火地冷漠,但这些就是他们所拥有的魅力。只要你理解了是什么让他们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又是什么让他们发出恐吓的嘶嘶声,你对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了解。在...
144 Likes
《新京报十周年丛书:洞察(评论卷)》内容有人民大会堂能否免费开放、像保护航天员一样保护每个公民、以沉默应对舆论永远是下策、警惕以人民的名义对付人民、打破官员职位的“超稳定性”、赵作海“有冤不申诉”令人错愕、李庄案是否存在“幕后交易”不能成谜等。...
99 Likes
《新京报十周年丛书:突破(实操卷)》内容简介: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的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想的解释。致力于创办一份承载新闻人理想,一份以责任为灵魂,一份致力于记录...
148 Likes